《時間迴旋》無疑是威爾森出道以來最成功的作品,它完美地融合既有科幻素材,大膽在單一文本中探索小自個人家庭、大至廣衾宇宙的種種議題,並佐以獨特的故事鋪陳,從而博得眾多讀者的認同及喜愛。也由於所涵蓋的內容面向十分廣大,作者無法在書中一一交待清楚,續集、乃至於三部曲的創作計畫就成為必然。然而,從創作的角度來看,接續《時間迴旋》的成就再創巔峰,不啻是一項艱鉅的挑戰。於是威爾森採取他最熟悉的創作模式,使得《時間軸》讀起來更像是典型的「威爾森式」故事。

名評論家蓋瑞‧渥夫(Gary K. Wolfe)點出威爾森一貫的手法:他一方面關注個人、家庭乃至於獨立社群等貼近現實的人性,另一方面不斷透過大規模的科幻異變震懾讀者。縱使規模比不上包圍地球的時空透析膜,赤道洲的莫名落塵以及其後的詭異發展,也足以喚起讀者的好奇。明明知道這一切都與「假想智慧生物」有所關連,人類對他們的認知卻遲遲未有進展,使人不由得聯想到亞瑟‧克拉克(Arthur C. Clarke)筆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異星生命體。發生在獨立「第四年期」社群當中,培育艾沙克成為人類與「假想智慧生物」溝通橋樑的故事主軸,完全體現出部分人士力圖理解未知事物的欲望,到後來更發展成宗教形式的狂熱。儘管作者透過書中代表理性的個體,從倫理道德方面對此概念進行批判,但讀者們大概也不得不承認,該社群的所作所為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自己的嚮往。

去年筆者訪問威爾森時,他就曾提到《時間軸》「是一部很私密的小說,幾乎和推理故事沒什麼兩樣」,因此在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探討方面,本書具備更多可觀之處。參與整個事件的唯二「普通人」麗絲和特克,各自對家庭抱有剪不斷、理還亂的矛盾情懷,目睹他們如何在捲入風波後慢慢釐清思緒和感覺,也就見識到威爾森迥異於尋常科幻作家的細膩。「第四年期」社群所刻意營造出來的「大家庭」,其目的雖然是為了培養艾沙克,功能取向的意味十足,但細心的讀者可以借此思索「家」的真實價值。本書更以不小篇幅詳細記述「時間迴旋」時期,蘇麗安在火星上的回憶;此舉不但揭開前作中謎樣的火星面紗,更是全書最令人動容的一刻。至於遺傳安全局的行動,給故事帶來一絲緊張的氣氛,但不影響書中所要真正探討的課題。

《時間軸》另一個頗令人玩味的地方在於出場的角色大多屬於「第四年期」的後人類,使得這項在《時間迴旋》中略帶神奇色彩的延壽技術到了本書就有著更持平、更中肯的描寫。我們可以發覺,「第四年期」只是一種「狀態」,它不會使人變得更「好」,在本質上仍脫離不了「人」的範疇。艾沙克是書中人類「超昇」的唯一代表,然而,就如同黃金時代的超能兒童主題作品,獲得超昇的個體,其歷程與行事往往過於晦澀難解,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。

閱畢全書,仍有眾多謎團尚待釐清,仍有諸多訊息尚待披露。正如赤道洲終究不是人類的歸屬之地,《時間軸》僅是三部曲中的轉折點。雖然我們必須等到《時間漩渦》(Vortex),才能獲得最終(?)的答案,本書或可權充宇宙波瀾中的留白,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,回頭思索關於人與周遭人事物的基本問題。

 

林翰昌

英國利物浦大學科幻研究碩士

科、奇幻專致讀者

個人部落格:科幻國協毒瘤在臺病灶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記憶之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